第(1/3)页 这时候,叶默的脑海中突然闪过一个之前被忽略的细节。 他立刻转向叶远强,提出了一个关于口音的问题: “对了,叶远强,我问你个问题。你和雷山一中的校长都是贵州人,为什么我听你们说话的口音有明显区别?” 闻言,叶远强不假思索地回答:“我是雷山本地土生土长的,那个校长是贵阳那边调过来的,口音当然不一样。我们贵州各地口音差别不小。” 听到叶远强关于口音差异的解释,叶默的思维立即活跃起来。 这个看似普通的发现,实际上可能成为案件突破的关键。 他回想起与假王芳接触时的细节,那些独特的尾音和语调特点此刻在脑海中变得格外清晰。 “这么说,雷山口音在贵州方言中很有特色?”叶默进一步确认道。 “是的,叶队长。”叶远强肯定地点头,“我们雷山话的尾音确实很特别,特别是句末那个微微上扬的调子。外地人可能听不出来,但我们本地人一耳就能辨认。” 这个确认让叶默更加确信之前的判断。 假王芳说话时那种独特的尾音,与叶远强的口音如出一辙。 这意味着,假王芳极有可能就是雷山本地人,或者至少在雷山生活过相当长的时间。 叶默立即在脑海中重新梳理案情:如果假王芳是雷山人,那么她的社会关系网很可能就扎根于此。 警方手中有她的照片,有她的口音特征,还有现在这个关键的地域线索。 通过这些信息在本地进行排查,找到她的真实身份的可能性大大增加。 虽然破案时限紧迫,通过媒体发布寻人启事也需要时间,但这比起在全国范围内大海捞针要高效得多。 叶默当机立断,对小李下达指令:“立即联系李队长,请他协调本地电视台和其他媒体,发布假王芳的寻人通告。重点安排在晚高峰时段的新闻节目中插播,确保覆盖最广的受众。” “明白!”小李迅速记下要求,快步离开问话室。 叶默深知,当前最紧迫的任务就是双管齐下。 一方面寻找刘波的下落,另一方面确认假王芳的真实身份。 一个二十岁左右的女性,不可能完全没有社会关系。无论她的社交圈多么狭窄,只要她在雷山生活过,就一定会有人认识她。 就在叶默深入思考下一步行动计划时,负责调查刘波社会关系的调查组成员小王带着重要消息回来了。 他径直来到问话室,向叶默汇报:“叶队,我们找到一位与刘波关系密切的知情人。这位张先生自称对刘波的情况很了解,愿意配合我们调查。” 闻言,叶默立即振奋起来:“太好了!马上安排见面。小雨,我们一起过去。” 叶默带着叶小雨快步走向接待室。 此刻他的心情既期待又谨慎。 期待的是可能获得关键线索,谨慎的是需要仔细甄别信息的真实性。 在接待室里,叶默见到了一位四十岁左右、衣着得体的男子。 根据小王的介绍,这位张先生在雷山县经营一家皮具加工厂,是当地小有名气的企业家。 “张先生您好,我是专案组负责人叶默。”叶默主动上前握手,“感谢您抽出宝贵时间配合我们的调查工作。” “叶队长您太客气了。”张老板连忙起身回礼,“配合警方工作是每个市民的责任。说实话,我也一直在找刘波老师,不知道他到底出了什么事?” 叶默决定采取开诚布公的方式:“刘波涉嫌与一起命案有关,目前是我们通缉的重要嫌疑人。”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