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59回忆录19-《妃惑宫城之凤华绝代》
第(1/3)页
三十、海波暗涌:新航路争夺与科技竞逐(续)
一、马六甲破袭:追风初试锋与红毛夷的反击
马六甲外海的风,像一把磨利的刀,日夜切割着船帆与神经。陈璘的舰队在此已驻泊两月,联合旧港与满剌加的水师进行季度巡逻,海上秩序初显成效。但红毛夷并未退缩,他们以小型快速战船组成“飞剪队”,在夜间与雾天频繁试探,试图撕开南夏的巡逻网。
科学院赶制的首艘“追风级”快速巡航舰“白泽号”终于抵达马六甲。该舰采用窄身长舰、三桅多帆,主桅与后桅增设旋转三角帆,船舷安装四门新型后膛龙炮,火力与速度兼顾。陈璘决定亲自坐镇“白泽号”,验证其战力。
试航当日,海风偏强,红毛夷两艘“飞剪船”突然从雾中冲出,直扑南夏的巡逻编队。陈璘不慌不忙,下令“白泽号”前出,三角帆迅速调整角度,抢占上风位。红毛夷船快炮利,连续发射链弹,试图打断“白泽号”的帆索。但“白泽号”的帆索经过科学院优化,采用多层滑车与可快速更换的绳结,受损部位迅速修复。
“龙炮,短距连续射击!”陈璘一声令下。四门龙炮交替开火,爆破弹在红毛夷战船周围炸开,水花与木屑齐飞。红毛夷见火力不占优,试图转向脱离。“白泽号”凭借灵活的帆装与较快的航速,紧追不舍,再次齐射,击中其中一艘船的船尾,使其失去动力。另一艘见势不妙,加速遁入雾中。
这场小规模的胜利,让舰队士气大振。陈璘在战报中写道:“‘追风级’可用,快而稳,火力足。然红毛夷船更轻,转舵更灵,仍需在战术上以众制寡。”
红毛夷并未善罢甘休。三日后,他们集结五艘战船,突然袭击南夏与满剌加的联合补给船队。补给船队由两艘“镇远”级战列舰与四艘巡防舰护航,双方在马六甲海峡入口展开激战。红毛夷利用海峡水道狭窄、暗礁密布的特点,灵活穿插,试图分割补给船与护航舰。
陈璘率“白泽号”与另外三艘巡防舰驰援。他采用“钳形战术”:“白泽号”从东侧切入,利用速度牵制红毛夷主力;另外三艘巡防舰从西侧逼近,形成合围。龙炮的爆破弹在狭窄水道中威力倍增,红毛夷战船接连受损。激战持续至黄昏,红毛夷被迫撤退,留下一艘被击沉的战船与数百名俘虏。
马六甲破袭战,南夏虽胜,但也付出了代价:两艘巡防舰受损,数十名船员伤亡。陈璘深知,红毛夷的海上战术灵活多变,单纯依靠装备优势难以长久。他下令加强与盟友的情报共享,在海峡入口增设瞭望塔与信号站,同时要求科学院进一步优化“追风级”的舵机与帆索,提升转向速度。
消息传回京师,景熙帝既欣慰又冷静。他在朝堂上说:“马六甲之胜,是器之胜,亦是盟之胜。然海疆之争,未有穷期。朕意,‘追风级’加速量产,龙炮全面换装,同时扩大会盟范围,让更多邦国参与到海上秩序的维护中来。”
二、会盟扩容:科钦的转折与南洋的新平衡
南夏使团在苏廉的带领下,再次出使印度洋西岸。他们的第一站是科钦。佛朗机人在此的态度较上次有所软化,主要原因是其与红毛夷在印度洋的冲突加剧,急需外部支持。苏廉抓住这一机会,提出“三方停火与贸易互惠”方案:南夏、佛朗机、红毛夷三方在特定海域停止敌对行动,共同打击海盗,开放各自商港进行贸易。
佛朗机总督犹豫再三,最终同意签署临时停火协议。他在签字时说:“大夏的船与炮,让我们看到了秩序的可能。但红毛夷是否愿意,我不敢保证。”
苏廉明白,红毛夷的态度是关键。他率使团继续西行,抵达红毛夷在好望角附近的商站。红毛夷主事人依旧冷淡,但苏廉这次带来了新的筹码:南夏愿意开放北方航道的贸易权,允许红毛夷商队经日本海前往北海进行毛皮与药材贸易。
红毛夷主事人眼中闪过一丝兴趣。北方航道是他们一直觊觎的目标,但由于气候寒冷、航道复杂,迟迟未能开辟。南夏的提议,对他们而言是一个巨大的诱惑。他沉吟片刻,道:“我们可以谈,但停火范围必须限定在印度洋东部,且南夏需承诺不与佛朗机人单独结盟。”
苏廉微笑点头:“南夏追求的是开放的秩序,而非封闭的同盟。停火范围、贸易规则、仲裁机制,皆可共议。”
谈判持续了十日,最终达成《好望角临时协定》:三方在印度洋东部停止敌对行动,共同打击海盗;南夏开放广州、泉州、科钦商港,佛朗机开放马六甲、果阿商港,红毛夷开放好望角、巴达维亚商港;设立三方仲裁委员会,处理贸易与航道纠纷。
协定的签署,让印度洋的紧张局势暂时缓解。但苏廉深知,这只是权宜之计。他在给京师的信中写道:“佛朗机与红毛夷的矛盾根深蒂固,停火难以长久。南夏需借此时机,扩大会盟,巩固在南洋与印度洋的主导地位。”
景熙帝采纳了苏廉的建议,下令在广州召开第三次“海上安全会盟”。此次会议,除了原有邦国,还邀请了波斯湾沿岸的霍尔木兹、亚丁湾的阿丹等邦国。南夏展示了“追风级”巡航舰与新型龙炮的威力,同时提出了“海上贸易共同体”倡议:与会邦国共享贸易路线、关税优惠、航海技术,共同应对外部势力的干预。
多数邦国表示支持,但也有个别邦国因担心得罪西洋势力而态度暧昧。李东阳再次发挥其外交手腕,提出“观察员升级计划”:观察员邦国可先享受部分贸易优惠,待时机成熟再升级为正式盟友。这一方案打消了许多邦国的顾虑,最终有二十余个邦国签署了《广州贸易共同体宣言》。
会盟的扩容,让南夏在南洋与印度洋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。但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:如何协调众多邦国的利益,如何应对西洋势力的渗透与分化。景熙帝在御前会议上强调:“会盟不是铁板一块,是利益的共同体。要让盟友尝到甜头,也要让动摇者看到后果。”
三、太子随舰见习:海图上的成长与甲板上的风雨
京师,东宫。九岁的太子慕容彦对海疆的兴趣日益浓厚,他多次请求随舰出海见习。景熙帝起初犹豫,担心海上风险,但在太子太傅李东阳的劝说下,最终同意让慕容彦随陈璘的舰队前往马六甲,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见习。
出发前,景熙帝在武英殿召见慕容彦。他指着巨大的海图,语重心长地说:“彦儿,此次出海,不是游山玩水,是去看真实的海疆,去懂真正的责任。海图上的每一条航线,都是无数水手用生命换来的;每一个据点,都是国家的利益所在。你要记住,治国不仅要懂陆地,更要懂海洋。”
慕容彦用力点头:“父皇放心,儿臣一定用心学习,不辜负父皇的期望。”
舰队从广州出发,一路向南。慕容彦在“白泽号”上的日子,过得充实而艰苦。他每天清晨起床,跟着水手学习掌舵、升帆、观测天象;上午向军官请教战术与航海知识;下午则在甲板上观摩龙炮的操作与维护;晚上则在灯下整理笔记,绘制简易海图。
陈璘对太子要求严格,从不因他的身份而有所迁就。有一次,慕容彦在观测天象时因疏忽看错了星位,导致计算的航线出现偏差。陈璘严厉地批评道:“太子殿下,海上无小事。一丝一毫的偏差,都可能让整艘船陷入危险。作为未来的君主,你必须做到精准、严谨、负责。”
第(1/3)页